值得信赖bt365官网 www.blctlf.com 发布时间:2017年02月20日
2014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市按照“四化同步”的战略部署,坚持在决战大工业中做强农业,在打造大门户中繁荣农村,在改善大民生中富裕农民,积极主动深化农村改革,推动农业发展升级,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一连丰”、农民收入增长实现“十一连快”,全市农业发展势头良好,农村社会繁荣稳定,农民生活安定和谐。与此同时,也要清楚地看到,农业仍然是我市“四化同步”的短腿,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,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扶持的群体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必须始终坚持把“三农”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把改革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各个领域,把握新机遇,强化新举措,增添新动力,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。
2015年,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:按照稳粮增收、调整转型、提质增效、改革创新的总要求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,推进农村法治建设,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,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,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,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,在建设美丽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,力争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32亿斤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%,为做大九江、打造“双核”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
1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。着力抓好粮食生产,在稳定大宗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,以市场为导向,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、区域结构,着力提升果蔬、茶叶、高产油茶、特种水产、花卉苗木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,推进9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,新建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70个。实施现代农业蔬菜项目, 巩固城郊蔬菜基地建设成果,增强蔬菜均衡供应能力。加快畜禽标准化改造,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,力争全年生猪出栏230万头。推进鱼塘标准化改造,大力发展河蟹、彭泽鲫、翘嘴鲌等名优特水产品,力争水产品总产45万吨。积极推进茶叶品牌整合,规范茶市场秩序,提高茶叶品牌效益和综合竞争力。
2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。坚持示范带动、梯度推进,深入实施“百县百园”工程,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。按照“做强核心区、提升示范区、扩大辐射区”的要求,每个县(市、区)集中力量打造1个以上起点高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园区。每个示范园区要因地制宜选准1-2个主导产业,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,培育和引进一批示范企业,扶持和发展一批示范服务组织,推进加工、销售、配送等配套产业发展,推动园区特色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、物流业、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,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3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。引导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。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,鼓励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,支持大学生领办农民合作社,创建一批示范社,新增农民合作社350家;加强对家庭农场、种养大户的示范引导,新增家庭农场350家、种养大户500家。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更多地承担土地治理项目,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。按照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原则,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,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、土地托管、联户经营,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加快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、专业性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大力推广“宏康”模式,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与统防统治有机联合。
4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。推进农业接二连三,围绕“决战工业一万亿”,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,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70个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,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改扩能、产品研发、品牌创建,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、加工水平高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,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0家,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。依托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工程,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,打造一批省级商贸强镇,完善农村流通网络,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。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,完善服务体系建设,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,培育一批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示范村和示范企业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,改造和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。支持农产品产地预冷、初加工、储存设施建设。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超市、学校、企业、社区对接。
5、夯实农业物质技术装备。整合农田水利、土地整理、现代农业、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资金,建设高标准农田,推进高标准农田“上图入库”。加快完善末级渠系,解决农田灌溉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.8万亩,改善灌溉面积28.7万亩,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33.75万亩。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,守住耕地红线,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实现“藏粮于地”。健全“专家+基地+示范户+辐射户”农技推广模式,提高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技推广应用率,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。加快推进水稻、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,因地制宜推动经济作物、养殖业、设施农业、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,农机总动力达到220万千瓦。
6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。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优质生态资源,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,打造一批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农产品基地。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,落实属地管理责任,健全县乡监管机构,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,建立覆盖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消费全过程的最严格监管制度,严惩各类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,确保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,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,争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,打响鄱阳湖水产、庐山云雾茶、宁红茶等特色品牌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经营行为,减少化肥、农药使用量,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、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,严格禁止秸秆露天焚烧。
二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
7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,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,稳定农户承包权、放活土地经营权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,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、使用、收益、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、担保权利。按照“进度服从质量、尊重农民意愿、遵从农村实际”的要求,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,及时化解土地权益矛盾纠纷,确保年底前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。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有关要求,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。
8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。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,按照有关法律规定,以户籍制度为基础,清晰界定拥有农村集体产权的农村集体组织成员。全面清查集体“三资”状况,核实集体“三资”存量、结构、分布和运用情况,做到账实、账证和账款相符。健全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,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,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分配、占有、收益、有偿退出及抵押、担保、继承权。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,做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,认真抓好武宁县省级试点,开展好庐山区市级试点,每个县(市、区)选择1个村开展试点。
9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。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,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化网络交易平台、价格评估体系、政策保障体系、监督服务体系“一平台三体系”建设,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工作。完善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,健全林权流转管理服务机构,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。有条件的地方,可以整合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,开展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。
10、加快林业和水利改革。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在武宁县开展林地流转改革试点,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,着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,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。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经营机制,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,提高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水平。推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,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主体。完成永修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,开展星子县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。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,启动九江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内的“八赛连通闸”工程。
11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。各类金融机构要持续扩大涉农信贷投放,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、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联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,积极培育村镇银行、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,鼓励支持农业发展银行、农业银行、邮政储蓄银行增强金融支农服务功能。继续抓好湖口县农村流转土地大户经营权证抵押、担保贷款试点,总结提炼经验,逐步在全市推广。落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,加大保费补贴力度,鼓励发展商业性、合作性农业保险。
12、推进供销合作社和农垦体制改革。按照改造自我、服务农民的要求,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。强化基层社改造、创新联合社运行机制,推进政事分开、社企分开,加快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。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。按照省里统一部署,着力推进农场企业化、垦区集团化、股权多元化改革。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,探索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、资本变股本的路径和办法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。发挥农垦资源优势,积极发展现代农业,带动周边农村发展。
三、提升农民幸福指数
13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,继续推进“一村一品”、“一乡一业”富民工程,提升农业经营效益。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,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、手工制品经营,大力发展农家乐、休闲观光农业、乡村旅游和其他服务业。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延长农业产业链,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。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,积极实施“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”,完成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”3000人,招收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学员600人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、大学生村官和农业科技人员投身现代农业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,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、创业能力培训,强化就业服务,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,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.5万人。保障和激活农村要素资源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
14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。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,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,打造“干干净净、漂漂亮亮、井然有序、和谐宜居”的美丽家园。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,建立“以县为主、乡镇为辅、省市奖补”的资金筹措机制,将治理费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,把农村垃圾处理情况纳入各级党委、政府的责任考核。按照“五年治理、三年攻坚、首年大见成效”的要求,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进一步完善“445”处理机制,因地制宜推行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等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,年内实现“三线四边两区”等重点区域“零垃圾”全覆盖,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必需设施全覆盖,乡镇治理设施、环卫队伍及治理运行机制覆盖70%以上。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试点,抓好15个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在新农村建设点开展雨污分离收集系统及污水处理站建设试点。巩固农民建房管理成果,突出加强以昌九高速和昌九发展大道沿线两侧为重点的“两违”管控工作,杜绝无序建房、乱搭乱建等现象。积极推广美观、实用的新户型,农民按新户型建房率达到80%以上。加强水源、土壤、森林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,强化长江河道和鄱阳湖采砂统一管理,继续实施好春季禁渔和增殖放流活动,抓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,推进镇村绿化美化、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和风景林建设,完成冬春造林23.2万亩,切实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攻坚战。
15、不断优化镇村基础设施。完善城镇村规划体系,加快完成中心村布局规划,积极整治空心村、改造基础村、培育中心村、打造重点镇。继续巩固发展63个重点乡镇、133个中心村,新选择19个重点乡镇、38个中心村实施镇村联动建设,全面完成831个新农村建设点“三清七改五普及”工作。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,不推山、不填塘、慎砍树,留住田园风光,彰显地域特色,提升建设品味,推进新农村建设由“千村一面”向“各美其美”迈进;更加注重农民素质提升,培育文明乡风,推动“物的新农村”向“人的新农村”迈进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改善农村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。加强农村公路管护,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。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,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。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,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及LED屏组网试点工作,完成边远乡村7万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,推进信息进村入户。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,推进农村雷电灾害易发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防雷设施建设。
16、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。积极放开九江中心城区落户限制,全面放开县(市)城区及建制镇落户限制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,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,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。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、卫生计生、就业、社保、住房、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。切实尊重农民进城或留乡自主定居的意愿,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、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方面的权利。
17、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。加大对修水、都昌等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,推进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,引导各种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、贫困村聚集,提高扶贫的精准性、有效性、持续性。加快实施扶贫移民搬迁、“雨露计划”培训、村庄整治、产业扶贫到户等重点工程。完成扶贫移民搬迁2万人;完成395个贫困自然村点整治,打造30个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示范村;继续办好深圳技师学院“九江扶贫班”;打造一批扶贫产业示范基地,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,力争全年脱贫7万人。充分发挥定点扶贫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,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。
18、统筹推进农村社会事业。继续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力度,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,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。支持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、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建设,提升办园质量。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,让他们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。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、农家书屋以及乡镇文化队伍建设,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。加快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,大力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活动。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,稳步提高参合群众医疗补助标准。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体系建设,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,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。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,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。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,全面落实农村贫困户、五保户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制度,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。落实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,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。
四、加强和改善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领导
19、加强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领导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,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领导,把发展现代农业、促进农民增收、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,在工作部署、财力投入和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。严格落实各项责任制度,加强督促检查,确保“三农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。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,强化统筹协调、决策服务等职能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,深入农村调查研究,加强指导服务,解决实际问题,努力提高“三农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。
20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。要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,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确保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。创新财政支农方式,积极稳妥开展“财政惠农信贷通”融资试点工作,扩大试点范围,将农家乐、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授信对象,做大信贷规模,力争撬动银行信贷规模10亿元。加大“财园信贷通”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,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,清理整合规范财政涉农专项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落实农业补贴政策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。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,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,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、挪用和截留,确保资金规范使用,见到实效。
21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。开展“帮百企进千村联万户”活动,深入推进“连心、强基、模范”三大工程,着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。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,进一步选好管好用好带头人,对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。探索完善党的基层组织、村民自治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有机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。加强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建设,多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。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,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,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问题。
22、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建设。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,增强各级领导、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,引导农民增强学法、守法、用法意识。发挥乡规民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。加强农村诚信教育,加快推进信用档案建立工作,推动信用户、信用村、信用乡镇创建活动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,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、利益协调、权益保障渠道,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。深化平安农村建设,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严厉打击扰乱农村生产生活秩序、危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涉农犯罪,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。重视农村“三留守”问题,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、留守妇女、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