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bt365官网 www.blctlf.com 发布时间:2018年04月25日
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转身—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“黄溪样板”
(中共修水县委 修水县人民政府)
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三面环水、一面靠山,人多地少、资源缺乏,过去一直是个“散、穷、乱”的国家级贫困村。近年来,黄溪村通过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、住房城镇化、治理民主化,农业产业强起来了,农民腰包鼓起来了,农村面貌美起来了,实现由弱变强、由脏变美、由穷变富的华丽转身,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黄溪篇章,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,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,《农民日报》《江西日报》等媒体先后聚焦黄溪,省委书记、省长刘奇在调研时称赞:“黄溪的工作了不起,为江西的乡村振兴做出了榜样”。主要做法是:
1、产业由“空洞化”向“规模化”转变,闲置资产从贬值到升值。一是产业体系从“小而杂”到“成规模”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习惯,经过多方面论证,从“小而杂”的产业中选取蚕桑、茶叶、蔬菜、苗木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,构建千亩蚕桑、千亩茶园、千亩蔬菜、千亩苗木“四千”产业体系,目前扩种桑园800亩、茶园600亩、蔬菜300亩、苗木500亩,“一组一品”产业格局基本形成,荣获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二是运作模式从“单门独户”到“统筹经营”。持续深化土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,动员农户从自家“一亩三分地”中跳出来,推行“确权确股不确地”,按照“土地+劳力+合作社”发展模式,建立蚕桑、茶叶、蔬菜、苗木4个专业合作社,全村耕地一次性流转,颁发股权证567个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。“通过对碎片化土地资源进行整合,由合作社统一开发运营,破解了闲置土地用不上、用不好的困局,还带动了劳动力就业,极大提高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面。”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方小华如是说。三是产品质量从“大路货”到“精致品”。强化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环节服务,减少“大路货”,多出“精致品”。产前从育种育苗、机耕播种、土肥植保、疫病防控、雨水排灌等方面进行指导,产中从机收烘干、产品包装等方面加强指导,产后从市场销售、储藏运输等方面予以指导,培育了深受市场欢迎的“馨迪”葡萄、“康绿”蔬菜、“梦之绿”苗木等品牌。普通葡萄市场价6元/斤,“馨迪”葡萄卖到30元/斤。四是产业融合从“从一而终”到“接二连三”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,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,把休闲娱乐、养生度假、文化艺术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,促进“田园变公园、劳作变体验”。去年接待游客1.3万人次,“假日经济”火爆,凸显了产业价值的“乘数效应”,部分村民在“接二连三”中实现增收致富。
2、住房由“空心化”向“城镇化”转变,环境整治从无序到有序。一方面,生活空间打造由面到点。本着“优化空间布局、完善公共设施、凸显社区功能”的理念,整村推进中心村建设,将全村16个自然村庄集中搬迁到中心村,实现就地城镇化。中心村分四期筹建,目前建成三期搬迁509户,今年启动第四期建设,建成后集中居住率将达到98%。在中心村现场可以看到,500多栋连体式独立庭院整齐排列,配套建有休闲广场、路面硬化、安全饮水、宽带入户、健身器材、绿化亮化等设施,文化中心、医务室、农贸市场等服务功能齐全。另一方面,生态空间打造由点扩面。先后启动荒坡造林、“厕所革命”、禁燃烟花爆竹、农业面污染源治理、化肥农药减量、废弃物综合利用、农膜回收处理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,既杜绝欠新账,又逐步还旧账。如今的黄溪,随处可见“河里游泳、溪里捉鱼、池塘洗菜”的浓浓乡愁。
3、治理由“空虚化”向“民主化”转变,村民参政从消极到积极。一是村务日常管理上,打破“一言堂”,推行代表议事。每10户选举一个代表,实行“村民代表大会议事、支部决策、村委会执行”的日常治理机制。在中心村建设、土地流转、修路架桥等各项事务中,不再由几个村干部甚至村支书记一人说了算,而是由村民代表表决,这样反而赢得更多的群众支持,近几年“一事一议”筹资200多万元,筹工筹劳1万余个。二是乡风文明建设上,打破“旧习俗”,推行创先争优。按照“因户制宜、主动结对、全面覆盖”的原则,持续推进“争当文明户、带动中间户、转化后进户”创建活动,围绕计生、卫生、文化、守法等方面,每年评选一批先进户,从而推动移风易俗,树立文明新风,构建和谐社会,被评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村民事务理事长方丙炎说:“方家祠堂原来是一个集赌博、迷信、宗教于一体的场所,如今变成‘喜事堂’,村上的红白喜事由理事会主持,天价彩礼、大操大办、违规葬坟、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逐步得到扭转。三是村务政务公开上,打破“潜规则”,推行全面公开。打破过去公开不及时、重点内容不公开、敏感问题不涉及,流于形式、应付了事的“潜规则”,将财务收支、项目建设、精准扶贫、发展党员等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方面,每季度全面公开一次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确保村民的知情权、建议权、监督权。
黄溪村施行“产业规模化、住房城镇化、治理民主化”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:一是脱贫步伐不断加快。这些年,贫困户陈乔华一门心思栽桑养蚕,承包桑园12亩,每年养蚕种20多张,年纯收入5万元。2016年黄溪村成为修水县第一批退出贫困村,农户脱贫率100%,人均纯收入1.1万元,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。徐万年告诉我们,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等日常电器在黄溪村实现全覆盖,七成以上村民买了小汽车。二是村容村貌彰显活力。生态环境建设常抓不懈,置身林间、桑海、果园、菜地,一年四季都能闻着各种时令鲜花的香味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双向四车道的黄溪大桥打通了至柯龙线的快速通道,建成网格化灌溉渠5000米,平整格田1600亩,改建田间机耕道16公里,一派“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相通”的景象,既能感受到现代气息又能感受到乡土根脉的生态美。三是幸福指数全面提升。10年前,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100多人,现在不到100人,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与家人尽享团聚的美好时光。10年前,全村难以考取一个大学生,现在每年考上大学20多人次,目前在读大学生突破100人。10年前,全村因斗殴、偷窃等行为60多人服刑,现在无一人蹲监狱,曾因打架坐牢的方小林,带头办起了农家乐,还被推选为村民小组长。据徐万年介绍,如今群众的精神生活极为丰富,早上晨练,晚上跳广场舞,下雨天文化中心活动,整个黄溪村再也听不到麻将扑克声,再也见不到游手好闲的人。四是干群关系日趋和谐。2017年黄溪村工作日志记载,徐万年全年上班362天,其它村干部上班均在260天以上。便民服务中心醒目提示:村民办事不出村,出村办事代为跑腿。曾经的上访专业户方战国主动让出贫困户指标,他说:“徐书记带领几个村干部一心为民办实事、解难题,早已成为大伙最依赖的人,我们从心坎里听他们的。”让徐万年欣慰的是,自2009年以来,黄溪村9年无人越级上访。
黄溪村在推进“产业规模化、住房城镇化、治理民主化”的乡村振兴过程中,虽然成效明显,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,比如,人才支撑不足、产业链条不长、组织建设不强、政策扶持不力,等等。这些问题也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、乡村振兴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。
下一步,该村将在四个方面下功夫:一是多渠道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精英团队。实行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推进“能人兴村”战略,动员各行各业、各级各界的优势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,注重从传统农民、返乡人员、退伍军人、大中专毕业生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引导和鼓励企业人士、党政干部、医生教师、城市居民、乡贤名流带资金、带技术、带资源参与“三农”工作。二是多维度延伸助推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。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,在做强一产的同时,做优二产,做活三产。深度推进“农业特色小镇+田园综合体”发展模式,打造农耕、采摘、农家乐、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。三是多层面夯实引领乡村振兴的村级组织。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行动和“头雁工程”,在村“两委”换届中严把人选关卡,让真正符合村民意愿、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加入村级班子,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“充电”,让“生手”变“熟手”,“门外汉”成“门内汉”。四是多方位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惠民政策。借鉴当前扶贫攻坚的做法,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挂点机制;借鉴新农村建设的做法,设立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机制,构建多元投入格局;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激励机制,将乡村振兴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。